深圳商報
編者按
20年,深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。首屆文博會舉辦時,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GDP不到3%。2004年至今20年來,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保持了平均15%以上的增長速度,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750億元,占全市GDP比重約8%。
在文博會“弱冠之年再出發”的重要節點來臨之際,本報將圍繞20年文化產業發展脈絡,展現“文化+新質生產力”澎湃浪潮,連續推出第二十屆文博會系列報道,深度解析文博會如何構成最強文化風向標的交響合奏。
文博會的大幕尚未拉開,分會場的鑼鼓已然敲響。20年前,文博會在改革開放的沃土上應運而生,從首屆唯一的分會場大芬油畫村一炮而紅開始,分會場逐年遞增,從一枝獨秀到滿城芬芳,文博會20年,重塑了深圳文化產業集聚版圖,引領和書寫了一部文化賦能、文化興業的產業史,更步步登云,成為國內最強文化產業風向標。
文化盛會助推產業發展新業態
中國油畫第一村大芬村的高光時刻,緣起于2004年首屆深圳文博會。這一年11月18日,首屆文博會大芬油畫村分會場開幕,1000名畫工身穿統一的白色T恤,舉行油畫創作表演。
“文博會后,訂單像雪片一樣從國外源源不斷地飛向大芬。” 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周峰說,2003年大芬的油畫銷售額為8000萬元,而在首屆文博會舉辦后,大芬當年的銷售額就躍升為1.4億元。
“在當時所有人的眼里,文博會帶來的就是真金白銀。大芬油畫村2022年產值是42億元,從首屆分會場到現在,年產值翻了幾番。”大芬油畫村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楊艷玲表示,通過文博會帶動,大芬油畫村市場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。鼎盛時期,世界油畫七成來自中國,中國油畫的八成來自大芬村。每年產出500萬幅油畫。今天的大芬村第20次成為文博會分會場,20年蝶變,成為文博會助推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動標本。
20年間,在文博會的推動下,一系列業態豐富的分會場成長起來,并帶動了文化產業園區、基地的發展,形成了深圳紛繁多元的文化產業發展業態,推動了深圳文化產業集聚化、規模化發展。目前深圳文化企業超10萬家,從業人員逾100萬人;文化產業集聚效應明顯。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80家,入駐企業超1萬家,就業人數近20萬人,實現稅收逾150億元。一連串耀眼的數據背后,是一個展會對一座城市潛移默化、滴水穿石的深遠影響。
聚集效應塑造文化產業新版圖
在文博會的成功經驗中,分會場模式是文博會的一大特色和亮點。從首屆唯一到今年的52個分會場,20年間,分會場作為文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拓展文博會空間、擴大文博會行業影響、促進產品和項目交易意義重大。與此同時,百花齊放的分會場也對深圳文化產業發展影響深遠,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重塑了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地理版圖。
2014年,廣田裝飾分會場成為文博會首個“建筑裝飾設計”主題分會場,短短幾天內,其總成交額就突破了100億元,將第八屆文博會開創的集聚式分會場模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。10年后的今天,同樣位于福田區的中芬設計園、深裝總創意設計園、吉虹創意設計產業園三大園區同時入選第二十屆文博會分會場,構成以福田為中心的深圳設計產業聚集區,體現出日益增長的深圳文化產業集聚效應。
創意園區打造文化消費新場景
時光匆匆邁入2024年5月,伴隨初夏龍舟水到來的,是遍地開花的文博會分會場開幕。第二十屆文博會共設52個分會場,策劃近400項產業特色鮮明、文化內涵豐富、交易功能突出、公眾參與度較高的展示交易活動。
本屆展會期間,第13次成為文博會分會場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,將以“鏈接 Link with”為主題,帶來包括“Made in Shenzhen——在地青年提案”、T街創意市集、第八屆明天音樂節在內等一系列多元開放的活動。
這片由舊廠房改建而成的創意園區,如今已經成長為深圳文化產業融入在地生活的范例。這里有國內首個周期最為密集、場地設施穩定的街區型創意市集,繼去年文博會期間首度推出室內專場、收獲攤主積極反響后,T街創意市集今年再次限時進駐室內,以“家入靈感庫”為主題匯集77個原創品牌,舉辦文博會專場。昔日的舊廠房被濃郁的藝術氛圍包圍,融入了附近居民生活的日常。在這個文藝氣息拉滿的創意園區里,人們可以買到許多有趣的小東西,攤主也不吝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。
從藝術文創、非遺手作,到婚紗攝影、珠寶首飾,今天,作為文博會分會場的不少文化產業園區,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,也成為深圳文化新消費的打卡地。南頭古城、甘坑客家新鎮、招商蛇口文創集聚區、觀瀾湖手工藝場、大鵬所城……一批特色文化聚集地,通過承辦分會場活動,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熱辣滾燙的新消費熱潮,也悄然引領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消費風尚。
(作者:深圳商報·讀創客戶端記者 梁瑛)
責編:
審核:王樂雙
責編:王樂雙